一、入河排污口設置可行性分析結論 (1)陽春市大陳墟生活污水處理站位于陽春市雙滘鎮大陳村委會東北側500處,中心坐標為E111.517574,N22.043752,污水站選址紅線面積405m2,設計生活污水處理規模為400m3/d,處理后的尾水先排?污水處理站北側大陳河,最終匯入潭水河。入河排污口地理中心坐標為東經111°23'41.960",北緯22°2'50.691",納污水體為污水處理站北側大陳河。 (2)污水處理廠采用“格柵沉淀+ AAO生物處理+絮凝沉淀+生物過濾”處理工藝。 (3)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8918-2002) 及其修改單一級 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時段一級標準的較嚴者。 (4)項目擬建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功能區潭水河源頭水保護區(H0901003201000),項目排污口影響范圍內無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取水口,不涉水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濕地、重點保護與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水環境敏感保護目標。 (5)本項目入河排污口位于污水處理站北側大陳河,最終匯入下游潭水河,上述水體屬于潭水河源頭水保護區(H0901003201000),水域功能為農飲,其主體潭水河水質目標為Ⅱ類。從預測結果看,正常工況及非正常工況下污水處理站尾水進入大陳河后匯入潭水河,其預測濃度都略高于河道背景值,但水質經過充分混合及自然衰減后,在本次論證范圍內皆可以滿足水質管理目標要求;在論證范圍一定距離內,雖然預測結果(TP)出現水質超標情況,主要原因為本底值過高(納污容量低),起因為大陳墟周邊生活污水及農業面源污染無序排放進入水體導致,隨著大陳生活污水站建設及周邊納污管網完善,無序排放的生活污水通過收集后進入污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排放,大大減少了入河污染物總量,大陳河、潭水河水質將得到有效改善。 (6)大陳墟生活污水處理站進水主要為生活污水,不含難降解的污染物,污水處理站正常排放情況下,水質指標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及其2006年修改單一級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中的較嚴值限值要求,根據報告分析,預測河段水質滿足《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21)的要求,因此不會對沿河農田灌溉產生不利影響。 (7)本工程所在的大陳墟部分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周圍自然水體,最終匯入潭水河河。本工程實施后,通過對集鎮及周邊區域生活污水的收集,進入污水處理站處理,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及其2006年修改單一級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中的較嚴值后尾水排放至項目北側大陳河,對周邊水體質量起到正面改善作用。本工程建成后,可削減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學需氧量30.66t/a、氨氮3.65t/a、總磷0.51t/a,可有效改善周邊地表水環境質量。工程建設對水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有利的,滿足區域水環境影響質量改善目標的要求。 二、綜合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本項目排污口設置論證分析,本項目建設將顯著地削減大陳墟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排放量,對于減輕水環境污染、改善水域環境質量、進而實現流域治理、保護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實現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設置本項目入河排污口不存在受納水域環境容量不足的制約;項目排污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對區域內農業用水等第三者權益影響較??;項目排污對所在區域地下水影響較小。因此,不存在《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中不允許設置排污口的七種情況,入河排污口設置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