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四虎小说_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_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政協委員積極為全市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2022-02-18 20:28:07 文章來源: 陽春市融媒體中心
字體: 【    】

DSC_5036張宇.JPG

  張宇委員(代表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建議):

  爭創廣東省水稻特色現代產業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專題研究“三農”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進一步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目前已經建立了29個水稻類的產業園,幾乎覆蓋了全省所有產糧大縣,我市至今沒有一個水稻類現代產業園,而且是唯一未獲得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產糧大縣,這與我市作為全國農業大縣、全省第七產糧大縣極不相稱。

  一、爭創水稻特色現代產業園的優勢

  (一)領導重視,資源整合成效顯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發展,在松柏、陂面、馬水、河口、三甲、崗美、八甲等鎮建成面積共1600多畝的水稻高產創建示范點。2020年還與袁隆平院士的科技創新團隊緊密合作,在春灣自由村委會高村自然村試驗種植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獲得成功,實現干谷畝產480多公斤。

  (二)水稻生產優勢明顯,規模化種植初步形成。202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76.36萬畝,總產量約26.86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65.19萬畝,總產量約23.91萬噸。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以廣東恒達糧油儲運有限公司為龍頭,輻射聚集了一批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在我市從事水稻種植及物流加工。至2020年底,全市擁有省市縣各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多家,基本形成了水稻規模化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農業產業鏈。

  (三)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聯農帶農工作突出。市委市政府在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數字農業(電子商務)、品牌建設等方面,切實加強對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全市糧食產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已經逐步形成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品牌銷售,以及實行分戶管理的“四統一分”公共服務模式,大大提高了糧食產品品質。

  (四)政策條件成熟,具備爭創契機。201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綠色優質糧食工程。《廣東省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支柱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培育壯大廣東優質絲苗米品牌,并且要在粵東西北地區主要農業縣(市、區)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二、爭創水稻特色現代產業園的工作建議

  (一)完善基礎設施。一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借助農田水利大會戰契機,在全市規劃若干個地塊平整、水源充足、面積達百畝以上的連片水稻生產基地。二要做優水稻產業。大力推進全程標準化生產,建立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在做強水稻優質生產基礎上,把精深加工、貿易流通作為主攻方向,引導大米加工、生產服務企業向園區集聚,布局建設一批烘干、保鮮、包裝、儲藏等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設施,形成生產與加工、農產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銜接配套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二)政策資金傾斜。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要向園區傾斜,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投資力度,在資金和項目上予以傾斜,確保各項農業農村改革措施在園區落地。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撬動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健全人才保障機制,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到園區創新創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入園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大力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推動農業互聯網技術應用,提升園區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

  (三)加強支持和指導。支持有實力的糧食龍頭企業積極牽頭申報創建廣東省水稻特色產業園。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組織開展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入庫工作的通知》,盡快委托專業機構編制《陽春市省級水稻特色產業園建設規劃方案》,完善申報材料,爭取在2022年創建成功。

  (四)把握好創園宗旨。在產業園建設中,始終把握好“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建設宗旨,把產業園打造成全市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樣板。同時,通過發展糧食循環經濟,注重上下游產品配套銜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生產模式。強化結構優化和全產業鏈發展,積極培育和發展農產品物流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產業園水稻提質增效的同時,提升二、三產業比重,實現產業園現代農業的協調健康發展。

DSC_5059趙麗娃.JPG

  趙麗娃委員(代表民盟陽春市基層委員會、市政協科教文衛和文史委員會建議):

  加大力度解決市區初中學位緊缺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城區初中學位已不能滿足全市適齡青少年入學需求。為推動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力度解決城區初中學位緊缺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一、城區初中學位情況及存在問題

  現城區初中包含啟賢實驗學校有學位14300個,2021年秋季城區初中在校學生18846人,缺學位4546個;預計2024年秋,城區學生人數達24406人,將缺學位10106個。目前,全市城區中學都是超負荷辦學,學生規模達5000至7000人的就有3間中學。為解決學生課室,部分場室被擠占做了教室,陽春三中更是臨時搭建2個教室才勉強解決學生有教室上課的問題。同時,城區初中大班額和超大班額現象嚴重,2021年秋季,城區實驗中學、陽春三、四、五中4所學校56至65人的大班額161個,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74個,平均班額達61人。2021—2022學年度春城、河西共有小學畢業生6317人,而城區初中包含啟賢實驗學校畢業班僅有90個,照此計算,2022年秋,城區初中一年級(即七年級)平均班額將超過70人。

  二、初中學位緊缺的主要原因

  (一)城區學生劇增。由于學齡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區初中學生從2017年秋季開始明顯增加,5年來呈快速增長趨勢。2016年城區初中學生9562人,2021年秋季,城區初中學生18846人,比2016年增加了9284人,增加接近一倍。

  (二)初中學位建設滯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加大對基礎教育投入,近10年來新建了6所和擴建了8所城區小學,大大緩解了城區小學學位不足問題。但未新建1所公辦初中學校,只改建了陽春四中一幢教學樓,增加學位750個,初中學位建設嚴重滯后。

  (三)師資力量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近年來全市教師外流情況較為嚴重,師生比例嚴重失調。特別是市實驗中學和陽春五中的教師嚴重缺失,致使教師教學工作量過大,影響教學質量。據調查,城區幾間中學都嚴重缺乏教師,為解決問題,部分學校招聘近100名志愿者,個別志愿者甚至不是師范專業畢業,水平參差不齊。

  三、解決初中學位緊缺的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市政府要根據全市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到規劃先行。重點要做好陽春六中、七中甚至八中的建設規劃。可根據城區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河東南、河東北及河西片各規劃建設一所中學,未雨綢繆解決城區初中學位緊缺的問題。同時,要把學校建設納入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規劃中,通過實行教育用地聯審聯批制度,嚴格執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依法落實城鎮新建居住小區配套標準化學校建設,即10000戶以上的居住區,必須單獨配建中學;3000至5000戶居住區至少應配建1所小學。如果新建住宅小區規模未達到配套建設中學最低標準條件的,建議與相鄰其它住宅項目聯合建設學校。

  (二)多管齊下,加大投入。一要建立城區初中學校增加學位投入機制,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已有的教育投入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城區初中增加學位所需經費列入每年的財政預算,把初中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并做到逐年增長;二要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三要建立開發住宅小區必須交納相應教育配套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的制度(房地產開發社區和教育配套資金)。

  (三)加快建設,保障供給。要加快推進陽春三中遷建項目,建議三中初高中剝離,新三中校區辦高中,現三中校區辦初中。同時,加速陽春四中、五中的綜合樓建設。通過促進這些項目的建設,保障2022年初中學位供給。

  (四)加強招聘,解決師資。要根據陽春實際,向上級爭取政策,適度放寬教師招聘條件,不要局限于只招聘研究生。通過放寬范圍,增加招聘對象,使城區初中學生能按數量按比例配足合格的教師,解決一些教師教學工作量過大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陽春教育事業發展。

DSC_5083華世雄.JPG

  華世雄委員(代表九三學社陽春市支社建議):

  完善市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2016年,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各地要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

  陽春市區(含春城街道和河西街道)常住人口大約26萬,按國家要求,市區應該配備60萬平方米體育場地。

  據統計,我市春城街道的體育中心占地約1.8萬平方米,籃球館占地約0.3萬平方米,東湖廣場占地約2.75萬平方米,中心公園(含湖水區域)占地約5.5萬平方米,河西街道的名樹公園占地約3.2萬平方米。另外,春城街道東湖環湖步道長約3.3千米,東湖綠道長約8千米,如果按人行道寬2米、車道寬4米計算,總面積大約6.8萬平方米。加上城區各中小學校和行政、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所,城區體育場所總計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只有國家標準的二分之一。此外,我市體育場所還存在布局不合理、設施配套不足、對群眾開放程度不夠等問題。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人民群眾開展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和積極性都很高,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十分迫切。為落實上級有關要求,滿足全市群眾體育鍛煉的需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啟動編制城區體育場所專項規劃

  要結合本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根據國家和省對體育場所的要求,對建成區和新規劃建設區應配套體育場所和設施進行專項規劃,并確保全市新區發展嚴格按規劃建設。

  二、規劃建設新的體育中心

  我市曾規劃在陽春大道與東湖綠道入口的交匯處建設一所新的體育公園,初步命名為東湖體育公園。后因土地原因導致這一項目被擱置。要站在全市發展的高度,科學規劃一間功能齊全、配套設施完善的新體育中心,并爭取早日建設,提升全市城市形象。

  三、對居住小區應配備基本的體育場地設施

  根據廣東省的有關要求,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健身設施。新建居住小區要建設一個面積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運動場,配置多種球類場地。

  對于我市新規劃的樓盤,應按要求配備足量的體育場地設施,特別是受群眾歡迎的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的場地設施。小區道路設計應體現連貫性,實施人車分流,方便群眾開展跑步鍛煉。建成后還要落實開放體育場地設施,不得閑置或人為設置不必要的阻礙。對于已建成的樓盤,要落實開放已有的體育場地設施,并跟進后期維護,保持體育鍛煉功能。對于老舊城區,應充分利用空閑場地(如街心公園等),想方設法為群眾配備健身器材。

  四、加大現有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

  要加大全市體育中心足球場、籃球館等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對群眾免費開放或低收費開放的力度。鼓勵我市有條件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等體育場地設施適時向社會開放,為全民健身發揮積極作用。

  (照片攝影:植蘭裕)

瀏覽次數:-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正在閱讀: 政協委員積極為全市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